最新目录

莫道中医已古老优秀传统亦时尚谈博大精深的古

来源:现代中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在中医古籍中。据不完全统计,现存中医古籍达万余种之多,包含着前人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蕴藏着大量科学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在中医古籍中。据不完全统计,现存中医古籍达万余种之多,包含着前人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蕴藏着大量科学性精华,堪称博大精深,弥足珍贵,有待我们进一步加以发掘整理,研究提高。众所周知,任何重大科学成就都是在继承前人已取得的各方面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综合前人有关成果,分析已达到的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是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学自不例外。笔者有鉴于“创新是原动力,发展是硬道理”这句名言,并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经验和体会,认为古医籍是现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源泉,兹分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论证。

1 古医籍是建立中医新学科的文献基础

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新学说、新学科的不断建立,当然这种新学说、新学科的建立,绝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更不是凭空想像,主观臆断所能完成的。毫无疑义,借鉴前人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着力予以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新学说、新学科才得以建立。以笔者亲身经历为例,在上世纪70 年代,本人与王琦(现为国医大师)合作,提出了倡建中医体质学,并付诸实施,其根据即来自中医古籍。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体质分类、体质与发病、体质与治疗等问题的较多论述,无疑是体质学说肇其端者。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回眸笔者在1974年撰写《温疫论评说》时,对《温疫论》原文“传变不常,皆因人而使”“种种(证候)不同,因其气血虚实之不同,脏腑禀赋之各异”等句,在评述时立足于“体质”角度,予以阐发说:“同一种传染病在不同人体的临床表现,除了相同的方面外,也有不同之点,这主要是由于机体反应性不同引起的。”又评曰:疫病的常证与变证,究其原因,“与人体的体质强弱”“个体反应的特异性”有莫大的关系。嗣后,我们又研读《医宗金鉴》《临证指南医案》《柳选四家医案》《医原》《医学源流论》《医理辑要》等书,其中有关“体质”的论述,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为我们撰写体质学说诸多论著打下了较扎实的文献基础。1982 年我们编撰的《中医体质学说》面世,日本学者还将此书翻释成日文在日出版,传播海内外。此后,《中医体质学》等书相继付之梨枣。期间我们还发表了多篇有关体质学说的论文。喜看今朝,经我们和同道的努力,中医体质学业已建立,并列入中医院校创新教材,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已得到推广应用,在人民卫生保健事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又如笔者在50 余年的文献整理研究中,深感中医古籍对湿热病的论述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应建立中医湿热病学”的观点,该文1999 年12 月1 日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盖本人主张建立中医湿热病学的主要理由是古代文献内容丰富。早在《黄帝内经》这部经典著作中,就有“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等记载,《难经》已将“湿温”列为广义伤寒的五种病证之一。此后,历代医家于此多有阐述,如元代朱丹溪尝谓:“六气之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湿热病的研究有很大的进步,并有不少论著问世,如叶天士《温症论治》中有不少篇幅论及湿热(或湿温);薛生白《湿热条辨》可以说是湿热病的专著;吴鞠通《温病条辨》对“湿温”的论述更为详尽;雷少逸《时病论》“秋伤于湿”章列“湿热”“湿温”两个病种,专题予以发挥。凡此,均为今天研究湿热病并建立中医湿热病学提供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文献资料。为了实现这个夙愿,本人工作室成员于2017年申报了“名老中医盛增秀中医湿热病学的构建”课题,并列入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现已完成《中医湿热病学》成果专著的撰写,不久可以问世。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新学说、新学科的创建不在少数,诸如中医心理学、中医脑病学、中医气象医学、中医络病学、中医风湿病学等均已初步建立,逐步完善。其共同特点都是建筑在中医古代文献基础上,努力予以传承弘扬、研究提高而形成的,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2 古医籍是打造中医新诊疗技术的重要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中医新诊疗技术打造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举例来说,针拨内障术历代薪火相传,如近现代国内知名的韦氏眼科(韦文贵、韦文轩等),就是以金针拨内障术闻名于世。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眼科学家、国医大师唐由之采用改进了的针拨内障术治疗眼疾,获效显著。这些重大的诊疗技术,实导源于古医籍龙树菩萨眼论》。

文章来源:《现代中医药》 网址: http://www.xdzyyzz.cn/qikandaodu/2021/0708/1293.html



上一篇:河南省土元养殖现状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现代中医药投稿 | 现代中医药编辑部| 现代中医药版面费 | 现代中医药论文发表 | 现代中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现代中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